本网讯(记者 许桂铃 徐熠婷 陈韵 章俊楷)为引导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践行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的精神。7月8日,计算机工程学院/大数据学院组建的“e”路童行实践团(以下简称实践团)远赴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城西村,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“三下乡”暨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公益课堂为核心,结合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,为留守儿童带去知识与关怀。
“e”路童行实践团出征仪式现场(实践团 摄)
抵达城西村后,实践团迅速切换至“实战模式”,第一时间奔赴村委会开展实地调研。成员们细致考察了计划用作课堂的场地,查看空间布局、采光条件、桌椅配置等教学环境情况,为后续课程开展的场地布置、设备安放等提前规划。
实践团成员考察教学环境(徐熠婷 摄)
村委会谈:共绘教育振兴蓝图
7月9日下午,实践团与城西村村委书记展开深入交流。书记介绍,城西村作为第一批乡村振兴典型村,正持续推进文化建设,但留守儿童教育仍是重点难题。村内瑶族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高,暑期安全教育尤为紧迫,需重点防范溺水风险。书记希望实践团发挥青年引领作用,创新课程设计,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未来思考。
城西村村委书记与实践团成员对话(徐熠婷 摄)
精准调整:课程优化聚焦需求
结合书记的谈话精神,实践团迅速激活跨学科技术矩阵,依托实践团成员深耕的计算机与大数据专业优势,构建需求响应闭环机制。在村委建议的精准指引下,实践团即刻启动教学方案修订工作,通过动态课程迭代系统的算法模型,对儿童安全认知数据进行多维度聚类分析,精准锚定薄弱环节。完善特色少儿编程课堂,增设防溺水安全演练环节,融入瑶族文化元素增强课堂亲和力。团队还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,强化互动性与趣味性设计。
课堂首秀:红色基因与数理思维齐绽放
7月10日下午,实践团暑期公益课堂在村委会三楼正式开课。红色教育课上,实践团成员曹耀以课本内的红色革命故事为切入点,巧妙运用沉浸式叙事技术,将英雄故事制作成动画短片,搭配情景问答互动环节,生动再现党的奋斗历程。孩子们在光影流转间沉浸中感悟红色精神。课堂上,面对关于红色革命故事的问题,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踊跃作答,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英雄的崇敬;互动环节中,孩子们拿起画笔,用斑斓的色彩生动勾勒出“我心中的英雄”,有的画下冲锋陷阵的战士,有的绘出伏案工作的革命家,每一笔都承载着纯真的敬意,红色种子在心中悄然萌芽。
实践团成员向同学们介绍自己(章俊楷 摄)
趣味数学课中,成员林政熙以数独为载体,构建逻辑思维训练场景,引导孩子们通过逻辑推理破解谜题,在过程中锻炼逻辑推理能力。课后,瑶族学生紫萱兴奋地同实践团成员分享自己的课堂感受:“原来数学像游戏一样有趣!”这堂充满巧思的数学课堂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,更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学科探索的热情,让学习的乐趣在互动中自然流淌。
实践团成员曹耀(左)与林政熙(右)给同学们授课(章俊楷 摄)
展望未来:青春力量续写乡村故事
首日课程的精彩呈现,赢得了村委与家长的高度认可与赞誉。实践团负责人表示,团队将以此次开课为起点,持续释放计算机专业优势,精心打造阶梯式编程启蒙课程体系,从图形化编程入门到简易代码编写,逐步培养乡村儿童的数字思维与创新能力。同时,将联合村委搭建智慧安全教育云平台,整合防溺水、交通安全等知识模块,通过定期更新的互动课件与在线测试,建立起覆盖日常的长效安全教育机制,让安全意识深植孩子们心中。
实践团成员辅导同学理解题目(章俊楷 摄)
此外,实践团计划系统梳理此次实践中的教学案例、数据反馈与乡村教育痛点,形成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的调研报告。报告将聚焦乡村教育资源均衡化、特色文化融入课堂等核心议题,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切实可行的青年智慧与方案,让青春力量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发光发热,续写更多精彩的乡村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