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(记者 樊一眉 陈子皓)3月21日至4月18日,学院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团支部组织志愿者团队,走进花都区星语特殊儿童教育机构,开展“科技+”公益活动。活动以“常规服务+专业创新”双模式推进,通过音乐、美术、感统训练等传统帮扶项目,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体验课程,为特殊儿童提供多元化成长支持。
常态化服务:用温暖筑牢成长基石
在延续传统帮扶经验的基础上,志愿者团队开展音乐、美术、感统三大板块服务体系。音乐互动区内,《小星星》的旋律伴随电子琴与沙锤的合奏,在志愿者引导下,自闭症儿童通过拍手、跺脚等动作实现节奏跟随,肢体协调性得到锻炼;美术活动室中,唐氏综合征儿童用水彩颜料探索黄蓝混合变绿的现象,创作出房屋与动物图案;感统训练室则化身游戏天地,孩子们在志愿者示范下进行传球、接球等协作训练,锻炼了身体协调与团队配合能力。
志愿者与儿童进行传接球的协调性锻炼(陈子皓 摄)
专业赋能:AI技术打开认知新视窗
本次活动的创新亮点在于融入计算机学科特色,由团支书陈子皓带领志愿者们设计“AI技术体验课”,通过图像生成、语音交互等趣味项目,帮助特殊儿童拓展表达方式。
志愿者向儿童展示AI图像生成(陈子皓 摄)
卡通头像生成环节,孩子们通过调整背景颜色、添加斗篷等参数,将个人照片转化为个性形象。文字转图像单元则实现语言与视觉的联动,当“穿棕色衣服的长颈鹿吃苹果树叶”“戴太阳镜的小猫在草地玩飞盘”等描述经AI生成对应画面时,孩子们为屏幕中出现的图像欢呼。智能交互区,孩子们既可向AI对话机器人提问获取即时语音回复,也能通过“变声秀”将自己的声音转换为机器人或卡通角色,而故事续写游戏与图形化编程挑战则让抽象的技术变得生动起来。
儿童体验个人卡通形象的AI生成技术(陈子皓 提供)
双向成长:科技向善照亮青春担当
AI技术体验课打通了科技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壁垒,孩子们学会了借助科技工具表达自我,在活动中逐步树立了信心,提升了交流主动性。志愿者们也被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打动,真切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,坚定了用科技帮助他人的想法。
据悉,学院团委已与星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计划将AI课程纳入常规服务,并开发编程启蒙、数字艺术等进阶内容。在这场理工思维与人文关怀的碰撞中,学院学子用技术解码特殊儿童的精神世界,以专业践行社会责任。